
其實在貓出現于網絡上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過關于用戶對于媒體消費的理論體系,(投黑馬 Tou.vc 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這里指的是德國研究人員道爾夫·茲爾曼(Dolf Zillmann)在 1988 年提出的“情緒管理理論”(mood management theory):
消費行為(尤其是娛樂性的消費行為)能夠調整我們的情緒。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主動根據情緒去選擇消費類型。
這一理論解釋了為什么有人失戀了會購物發泄,為什么痛經的女性更喜歡看喜劇。
網絡正在變成一個
共享型虛擬遛貓公園
我們姑且只以“吸貓”一詞的百度指數作為參考(無視應有的客觀性),可以清楚看到這個詞大致發際于 2017 年的 2 月。
與此同時,“養貓”一詞的熱度似乎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隨之上升。
似乎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網絡上觀看貓片和貓圖,云養貓取代了在生活中養貓,成為當下網絡的一股新風潮。
不僅如此,幾組簡單的數據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相對于與狗相關的,貓話題在互聯網上有著強大的壓倒性。
百度貼吧“貓吧”的現有關注用戶約為 192 萬,幾近“狗吧”所聚攏人數的兩倍(101 萬);知乎上大概有 22 萬人關注貓話題,而狗話題下的關注人數僅為 11 萬。
但是根據去年狗民網聯合亞寵展發布的《 2017 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中的數據,中國寵物狗的數量為 4990 萬只,占中國寵物數量的 60.3%,遠遠高于寵物貓 3756 萬只、39.7%的占比。
雖然大部分人養的是狗,網絡上我們“吸”的最多的卻是貓,仔細想想也是一件略顯魔性的事情。相比于狗,貓身上究竟有哪一點更加具備網絡傳播性,更能吸引大部分人?
相似的情況發生在世界范圍。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媒體研究學者杰西卡·蓋爾·邁里克(Jessica Gall Myrick)在 2015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2014 年共有約 200 萬條關于貓的視頻被發布到 youtube,近 260 億次的點擊量比其他任何視頻分類都要高。
互聯網實驗室 Google X 曾在 2012 年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用 16000 個處理器陣列搭建出一個模擬神經網絡,結點超 10 億個。
隨后,他們從 youtube 視頻中隨機截取了 1000 萬張圖片輸入系統。
僅僅經過數百萬張圖片的學習過程,系統在沒有任何人為指導的情況下就培養出識別貓照片的能力,識別率高達 81.7%,不亞于對人臉的識別率。
這意味著互聯網上的貓素材,已經多到足以讓系統自行發展出“貓”的概念,而對于狗,系統似乎無能為力。
再比照全世界養貓與養狗的數量:2016 年,德國捷孚凱(GfK)消費者調查公司一項覆蓋全球 22 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有 33%的寵物主人都選擇了飼養狗,狗依舊是人們飼養最多的寵物,其次才是貓(22%)。
由此可見,貓在網絡上的高傳播即便從世界視角看來也是反常的。
云吸貓的狂熱,無疑是網絡時代又一件魔性的事情。
因此,當有用戶在 Reddit 上向萬維網的發明者蒂莫西·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一個問題“互聯網發展至今(即 2014 年),哪件事是最出乎你意料的”,年近 60 的老爵士回答依舊是“貓(kittens)”。
出其不意,方能籠絡人心
典型的狗視頻是這樣的:訓練有素的寵物犬完成撿球任務,并得到飼養者一陣洗車式的瘋狂愛撫。視頻的結尾,狗毛與口水驕傲地迎風飛揚。
但卻很難歸納典型的貓視頻:相較于狗,貓似乎是一種完全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動物。
他們可以毫無原因突然暴起瘋狂敲擊打字機,也可以一回頭被黃瓜嚇得瘋狂暴起,(投黑馬 Tou.vc 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或者好奇地把桌上的杯子撲棱到地上。貓的行為往往更加難以預測,充滿“驚喜”。
貓視頻中,這種難以預測結局的特點也曾出現在早期電影中。電影史學家湯姆·岡寧(Tom Gunning)曾對 1904 年左右的早期電影做過分析,提出“驚訝美學(Aesthetic of Astonishment)”的概念。
那個時代的短片電影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通過意想不到的視覺沖擊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比如愛迪生 1903 年拍攝的大象受電刑的短片,或者第一步貓短片《拳擊貓》,都是通過短暫的敘事激起觀眾興趣,刺激強烈。
而在貓視頻里,貓主子們不羈愛自由的行為方式也極大程度滿足了觀看者的窺視欲望。
視頻里的貓往往不會意識到有一個鏡頭正在記錄它的一舉一動,無意識行為所帶來的真實感是狗視頻所欠缺的——狗往往知道自己在鏡頭前該干什么,但貓顯然很難搞清楚這個問題。
??略f過一句話:紀律是工業社會的決定性條件。
因此,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往往處在一種被合理觀察的境地:超市里有遍布各個角落的攝像頭、手機信號可以提供使用者的位置、網絡交易信息記錄下生活的細枝末節、近地軌道的衛星甚至能發現美軍秘密基地。
社會監督很大程度保證了社會的穩定,龐大的現代生活體系會使人不斷調整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人總是需要出口的,比如拿起手機看看肆無忌憚的貓。
當一只狗鉆進塑料袋,這是因為它知道你想讓它鉆進去,它渴望得到認可——而當一只貓這么做,這只是因為它在那個瞬間覺得鉆進塑料袋才是正確的選擇,即便明知里面什么都沒有也能打起十足的好奇。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就是大部分貓視頻的看點,是屬于貓的超脫。
通過云吸貓,看客在貓身上找到了情感投射的靶點,貓視頻為諸位全世界現代網絡游民提供了一份美好幻想。
網絡本就是一個避風塘
英國衛報科技記者杰克·斯科菲爾德(Jack Schofield)說:““養貓只需要相對較少的工作(不用洗澡,不用散步),基本上是夜行動物,所以它們是完美匹配互聯網最早期用戶(程序員等)的生活方式的。
此外貓還具有獨立性和好玩的創造性,非常吸引那些需要花大量時間編寫計算機代碼的孤獨極客。”
而 youtube 上的第一個貓視頻,恰恰也是由網站聯合創始人史蒂夫·陳(Steve Chen)在 2005 年上傳的,他發布了一個名為《 Pajamas and Nick Drake 》的 30 秒視頻,內容是黑貓 Pajamas 瘋狂大戰逗貓棒。
相比之下,網絡撰稿人利·亞歷山大(Leigh Alexander)的理論也許更為直白:互聯網的早期用戶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滿足獵奇心和性需求上(文化的誕生初期總能更加慷慨地展示人性)。
而尚未完善的網絡秩序也使得大量極端內容得以滋生。在那個時代,網絡是個肆意生長的避風塘,身陷極端內容中的孤獨玩家面臨著邊緣化。
好在作為技術的先導者,他們是非常聰明的一群人,互聯網需要一個符號來承載被社會所忽視的正面人設和與對美好事物的需求。
在荒亂的互聯網早期,關于貓的內容就像是網絡的人性自留地:
“是這樣的。我一方面喜歡看兇殺案現場照片,另一方面也很喜歡看貓的照片。”
“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性沖動,但我真的很喜歡小貓。我所面臨正是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脆弱。”
而另一方面,獨立意識使得貓在寵物主的眼里是人格化的室友,是若即若離的距離感,是出其不意的未知。再一次,貓的神秘感成為了早期網絡用戶的理想模型投射。
雖然利·亞歷山大的理論帶有難以分辨程度的刻板印象,但貓這種人畜無害的高顏值萌寵,也的確承載起了溫暖黎明前黑夜的作用。
只不過我們仍然沒有觸及根本——為什么不是狗,非得是貓呢?
說到頭,養的還是自己
我們可以把目光聚焦在表面。
首先,相對于狗而言,貓類的面部肌肉較少,因此往往是一副好奇又漠然的表情,一直沒有弄清情況的樣子,有如一張空白畫板。
而對于養貓的人來說,我們總會將自己臆想的情緒投射到如此一張畫板上——毫無攻擊力的表情提醒你端正自我,愛搭不理的作風告訴你,自己誰都不是。
借用《人民日報》的話:“(貓)成為心靈寄托,云養貓的過程,與其說是青年人在同貓咪對話,不如說是在同自己的心靈交流。”
其次,在犬類動物 1.9 萬年的馴養過程中,狗擔當了巨大的職務,比如放羊、守家、抓獵物。通過選擇性繁殖,人類給予犬類最早期的分化條件。
反觀家貓,大概 1 萬年前因為幫人類抓糧倉里的老鼠而與人類展開合作,且不討論家貓是否已經被完全馴化——我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正在被貓馴化。
這使得相對于狗來說,貓少了很多進化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么狗長得千姿百態,貓卻始終是大眼睛、短鼻梁、圓腦袋這般與人類嬰兒相似的可愛長相。
這一次我們所投射的是寵溺與保護的欲望,是繁衍后代的原始本能。這種情結又被稱為“可愛回應”。
與之相應的還有“可愛侵犯”,指的是可愛的事物可能會激起人類的侵犯欲望,從而作出攻擊性行為或者表露出傾向。情感這東西真是復雜又可怕。
刻板印象里,養狗的人更加外向,這其實也是可以推論的。相比于養貓的人,狗主人總需要遛狗,總會碰到人。
就算原本是個光顧著遛狗、靦腆內向的狗主人,一不留神狗也會跑去聞其他狗的臀部,兩只狗在彼此熟悉,兩個狗主人總得說點話吧,否則就成了尷尬的動物行為觀察課題。
2016 年臉書對美國 16 萬用戶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養狗的人中有 24%是單身,而養貓的卻有 30%。
相對于狗主人擁有更多的外出機會,貓主人也更愿意呆在家里,在手機與電腦前“遛貓”,這才得以讓貓接管網絡。
上文提到的印第安納大學學者杰西卡·蓋爾·邁里克所做的那個研究,到最后出來一個結論:貓視頻具有消解負面情緒,增加積極情緒的作用。
這項研究結果成為了寵物療法的一個可靠數據,心理學家認為動物輔助治療能夠產生切實效果,對于改善行為問題和提升幸福感有極大幫助。
網傳最先使用“吸貓”這個詞的是一名在美的留學生 ranranking,他在動漫論壇 stage1st 上發布了一條名為《貓為什么這么容易上癮》的帖子,(投黑馬 Tou.vc 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稱自己“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貓抱起來,不光用臉,用手臂脖子渾身上下使勁蹭……像厚厚的毛衣很多人也會忍不住捂住鼻子吸嘛,我覺得人對毛茸茸的存在是沒有抵抗力的。”
在貓團所能提供的魔性舒適度里,我們對貓的迷戀有了切實的療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