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馬拉雅貓品種培育史
波斯貓是一個已被廣泛認知和相當流行的品種,在其早期雜交培育的基礎上出現了喜馬拉雅貓。波斯貓的早期演變最有可能發生在高寒的波斯高原(即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上。當這些有著絲質長毛的貓被腓尼基人和羅馬人帶到歐洲時,歐洲人為之傾心了。這些年來,波斯貓在繁殖時一直被刻意保留和強調其長毛的特征。培育重點色波斯貓的第一步就是用暹羅貓和波斯貓進行雜交。其后代隨后經過多年的繁育得出了一批擁有長毛和重點色圖案的貓。這些重點色的長毛貓隨后與波斯貓交配,其后代之間再進行交配。繁育者經過許多年的時間獲得了有很多波斯貓基本特征并有重點色的貓。
這時,下一步的工作開始了 - 這就是獲得注冊機構的正式品種認可;在英國,BSterling-Webb用了超過10年的時間完善了他的重點色長毛貓。1955年,他找到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Cat Fancy (GCCF)并請求他們承認這個長毛貓的新變種。由于他和其它繁育者為他們在這個新顏色的培育工作上做好了描述和辯護,他們的請求被批準了,重點色長毛 (Longhaired Colourpoint)在英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種。
在北美洲,Goforth太太在1957年12月18日舉行的CFA年度大會上提交了品種認可。Goforth太太的看法是,雖然喜馬拉雅貓的標準與波斯貓的標準相同,但并不是波斯貓,而是一個新的長毛品種。喜馬拉雅貓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得到了承認并且獲得了CFA的foundation record registration。當時關于接受新品種和顏色的規則要求繁育者提供三代純喜馬拉雅貓重點色繁育的證明以符合參賽要求。
喜瑪拉雅貓的培育可追溯至1924年,當時一位瑞典遺傳學家用暹羅貓、緬甸貓和波斯貓雜交,但沒有得到明顯結果。1930年以后,英國繁育家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繼續進行研究,終于培育出長毛、有暹羅貓斑點、體型適中的品種。
經過不斷改良,1955年其標準品種在英國獲得正式的認可,1957年在美國也獲得公認。其后,它的體型慢慢與波斯貓相接近,顏色更近于暹羅貓。
特征習性
喜馬拉雅貓的四肢肥短而直,身體很短,胸部深,它強有力的圓頂狀的頭部,圓圓的臉頰和下顎,小巧的耳朵和短鼻,還有圓滾滾的大眼睛,這些幾乎都和波斯貓相似。眼睛是藍色的,而且越藍越好。它的被毛長而柔軟,有深色斑點,斑點的色度深淺對比明顯而引人注目,有海豹點、巧克力點、藍色點、丁香點、橙色點、玳瑁點和藍奶油點等7種,都很有觀賞價值,這些色點分布在貓的腿、腳、尾巴,耳朵和面部。母貓發情較早,8個月就可交配產仔,但為了保證繁殖質量,一般要到1歲以后才讓其繁殖。公貓要18個月齡才可作種貓。每窩產2~3仔,小貓剛出生時全身被有短的白毛,幾天以后,色點開始出現,首先是耳朵,然后是鼻子、四肢和尾巴。
外型特征
頭蓋:寬大,形狀是圓形的;同時它也有圓的前額和下顎,頭部的整體結構同它那非常短、粗的頸部搭配是非常和諧的。
鼻子:很短,并且向下塌陷,非常扁(俗稱鼻眼一線),有豐腴的兩頰和鄂部,十分的圓潤。
耳朵:非常小,耳朵的頂端渾圓的,耳朵的根部不是很寬,兩只耳朵之間留有的寬度是很大的,和頭蓋相比是要低一些的;
眼睛:喜瑪拉雅貓的圓眼睛是很大的,略微有些突出的感覺,兩只眼睛之間的距離是稍微有些寬的,其藍色是它眼睛的顏色。
軀體:喜瑪拉雅貓的體形是非常典型的那種短胖型,胸部是非常寬大的,并且很深厚,肩的寬度和腰的寬度是一樣的,肋的擴張是非常圓的,沒有上收狀態的腹部,喜瑪拉雅貓有很短的背部,并且還有非常平的背線。
四肢:喜瑪拉雅貓有非常直的四肢,是短粗的那種,它的骨胳十分健壯、有力的。
趾:喜瑪拉雅貓那非常大的腳趾是很圓的,十分的有力氣。它的尾巴同四肢相似,也是短粗的,和身體構成非常協調的比例。在走路時,行走的時候,可以在不拖地的情況下下降到背線的下方。
尾巴:與其它貓不同,喜馬拉雅貓走路時,大尾巴總是呈現與身體水平狀拖在身后,既不是豎起來,又不會碰到地面。
皮毛:喜瑪拉雅貓有豐厚、密集的被毛,而且非常的,不會緊貼在身體表面,是立起來的。手感非常的好,就象在觸摸絲綢一樣,非常的光滑、柔軟,它的被毛可以分為上毛和下毛,下毛十分的細不,并且很長,把全身都包圍起來了。長在頸部后面的飾毛非常的多,可以看到褶邊出現。長在耳、趾之間的飾毛特別的長,肥厚的毛發還長在它的尾巴上。
顏色:體毛毛色有海豹毛色、藍色、巧克力色、紫丁香色、白色、紅色等。斑點為海豹色斑點、藍色斑點、巧克力色斑點、紫丁香色斑點、奶油色斑點、混合色斑點、山貓色斑點等。體毛毛色與斑點有明顯的對比反差。臉面、耳、四肢、趾、尾都有深色斑點,并以同一色者為佳。小貓剛生出時全身為短白毛,爪墊、鼻、耳皆為粉紅色,幾天后,色點開始出現,首先是在耳朵處,然后是在鼻子、四肢和尾巴處。
顏色和圖案
1957年,CFA承認海豹色、藍色、巧克力和丁香重點色的喜馬拉雅。1964年增加了火焰重點和玳瑁重點色,1972年增加了藍乳色,1979年增加了奶酪色,1982年增加了山貓重點色。雖然海豹色、藍色、巧克力和丁香色最早被承認,但是巧克力和丁香重點色變得更有競爭力。1992年以來,我們發現巧克力和丁香重點色獲得大冠軍的數量顯著增加。巧克力和丁香色的基因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只有少數繁育者愿意培育這些顏色。這一改進可以直接歸功于這幾位繁育者。在中國國內,長春地區繁育的紫丁香大山貓重點色喜馬拉雅貓——莎莎,代表了國內這一色系的最高水準。
巧克力重點色是一種隱性基因,在同型繁育時可出現巧克力和丁香色。也就是說,要使后代顯示這種顏色,父母雙方都必須擁有巧克力色的隱性等位基因。如果從父親和母親那里均繼承了這種隱性色彩因素,后代就會顯示巧克力色。如果只從父母一方繼承了這種隱性色彩因素,后代就不是巧克力色,而是顯示顯性基因的顏色并帶有巧克力的因素。這些貓被稱為巧克力色的傳遞者(carrier)?;鹧嬷攸c和玳瑁重點一直都是喜馬拉雅貓中最受歡迎的顏色?;鹧嬷攸c和圖案斑駁的玳瑁重點與其藍眼白毛產生了很大的反差,它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顏色。另外,由于基因組成中加入了“紅色”的因素,玳瑁和火焰重點也以其“獨特”的性格著稱。
乳酪重點和藍乳重點是火焰與玳瑁的淡化版本。這些乳酪重點和藍乳重點以其色彩柔和而引人注目,它們看上去通常比其顯性親屬更為潔凈。
最后一種,不過不是最少的,是山貓重點,它現在是最吃香的顏色。山貓重點與其它重點色的區別在于它們有條紋或虎斑的重點色。這些色彩是結合喜馬拉雅貓的顯性虎斑基因和隱性黑色素抑制基因而來的。關于虎斑或銀色貓與喜馬拉雅貓之間的繁育紀錄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