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體感的標記方式,貓咪會把見過的事情全都記下來,然后打上各種不同標記成為貓生經驗,所有的貓生經驗都是一種條件反射。我們看來人生經驗是一句句話,但是貓是其他方法記得的,類似一個個if語句。
所以就算不是同一個物種,也不影響它適應環境。貓咪都是憑借自己強悍的反應,試出來的各種if語句。所以只要沒死,貓就會更加適應環境。人類馴養動物,是人類在物產豐富以后,為了滿足一些需求,而主動將一些獵物關起來馴養,經過幾千年的選育培育至今的
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出狗、豬、馬等家畜與它們野外親戚的差別,因為經過我們的選育,它們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發生了變化。
而貓則與它們不同,貓是自我馴化的,也可以說是馴化未完成的。

貓是一種沙漠動物,從它們的習性就能看出來,這種小型貓科動物為了捕食一些嚙齒類,于是慢慢靠近農耕時代的人類糧倉,而人類為了消除鼠患,也樂于看到貓的進駐,久而久之,害怕人類,野性難馴的貓,慢慢地離人類而去,而不害怕人類的貓,則在人類聚集區生活可下來,并隨著人類文明的擴張而散布全球。
在最早馴養貓的古埃及,因為只有古埃及人養貓,所以貓甚至是一種嚴禁出口的戰略資源。(而且古埃及多蛇,貓幾乎是蛇的天敵,養貓可以防止蛇誤入居民區,因此古埃及的家庭女神巴斯特就是貓神)
實際上可以馴化用來捕鼠的動物有很多,除了貓以外,如果養蛇的話,蛇冷血動物不認人,而且蛇開張一頓可以好久不吃,效率低下。養肉食鳥類的話,難度比養貓大多了,捕鼠效率同樣也沒貓高。其他的還有狐貍黃鼠狼之類的,但都不如貓貓方便吧。
所以人類對貓一開始的需求就是捕捉老鼠,所以并未也用不著對貓進行選育——它們本來就能干好這份工作,因而它們只是離人類越來越近,越來越友好。
直到近代,貓從人類的糧倉守護者,變成了家養的寵物。
總之,人類直到幾百年前,都沒有正式馴化貓,而是貓自我馴化,陪在了人類身邊。